本文共 1736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。
区块链技术近年来被视为改变公益领域的利器,其透明度、防篡改性和可追溯性为善款流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然而,在技术与现实的碰撞中,我们发现这一理想化的愿景并非易事。
2018年平安夜,湖南卫视主持人李锐深入吕洞村探访乡村支教老师。吕洞村的山路崎岖,云雾缭绕,却藏着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:30多名学生只有1位常驻老师。这种师资匮乏问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,教师流失率高、工资低成为难以逾越的阻碍。
传统公益事业长期存在账户信息、资金流转、求助信息等不透明问题,这些阻力让善款的流向和使用变得难以追踪。试想,当你的善款换来的不是山区小朋友的新书包,而是为“郭美美们”购买的包包,你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捐赠?
区块链技术的介入似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。2018年,百度度小满金融发布了《区块链研究与应用白皮书》,声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滇西北支教老师经费补贴项目,实现“善款可追溯的透明公益”。白皮书中提到,捐款信息将被记录,包括捐赠人账号、时间、金额和去向。
但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发现这些理想化的设想并未完全落地。打开度小满区块链溯源SAAS平台,输入示例捐赠记录ID,虽然确实能看到捐赠人账号和区块哈希等信息,但链接到滇西北支教老师经费补贴项目后,却没有立即显示相关捐赠记录。仅能看到捐赠账号、时间和金额,这让用户无法立即查到钱款流转路径。
百度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解释称,捐款后会生成与项目相关的唯一ID,但实际业务改造成本和公益基金会的原因,导致无法实现最好的方案,改为异步、非实时的方案。这种技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人深感无奈。
区块链技术的落地不仅面临技术挑战,更需要行业内各方的共同推动。蚂蚁金服的“照亮星星的孩子”项目曾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,但后续资金流向并未进行信息录入。蚂蚁金服表示,考虑到区块链技术尚在试水阶段,基金会或慈善机构需要适应,因此给予了自定义展示信息的功能。
腾讯的区块链应用也有类似经历。公益寻人领域是腾讯区块链最早探索的场景之一,但蔡弋戈强调,除了公益寻人外,尚未有其他公益应用落地。
一些公益平台也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。众托帮在2016年推出了“心链”平台,将用户捐赠金额、资金流向等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。然而,实际使用中,用户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查询信息,这与区块链技术的理想状态背道而驰。
水滴公司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显得更加谨慎。尽管早在2016年提出“区块链+保险”概念,但后来并未上链。水滴区块链负责人蒋伟表示,公链技术在当时的业务需求上存在问题,包括交易速度和费用等。后来他们转向联盟链,试图解决增信问题,但也面临政府机构的参与冷漠。
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在于其数据和资金的可追溯性,但在实际应用中,这一价值往往难以完全实现。众托帮的例子显示,尽管使用区块链技术,但平台仍需要嫁接第三方平台进行信息查询,背离了区块链的技术理想。
水滴公司的经历更是揭示了人性因素的重要性。他们发现大多数用户对区块链的认知停留在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层面,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不足,导致其应用对业务帮助有限。
区块链在公益领域的落地,除了技术标准和行业共识外,更需要各方的开放态度。实现资金公开透明可溯源,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。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:“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,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。”
区块链+公益的落地需要时间,需要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。政府机构的参与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将是关键。工信部区块链专家相里朋表示,通过打造公益区块链行业标准,统一数据格式和平台技术要求,面向慈善机构、互联网平台、第三方审计机构和公益人士开放,可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,提升公开透明度。
然而,区块链在公益事业上的落地,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技术,而是人性。我们需要看到,区块链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它能够为善款流向带来更高的信任和透明度。
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要时间,更需要各方的共同推动。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《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所暗示的,只有循序渐进,才能真正实现区块链技术与公益事业的深度融合。
转载地址:http://wzwu.baihongyu.com/